从百年前骚乱走向现代多媒体融合——评3D《春之祭》亮相上交音乐厅
1913年5月29日巴黎爱丽舍大剧院,一部描述俄罗斯史前人宗教仪式的舞剧,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骚乱与暴怒:在春天,被选中去献祭的少女一直跳舞直到死去,配合这一充满了原始主义赤裸与荒蛮情节的,是音响的粗粝狂暴和节奏律动的“反叛”,内八字的洛丽塔少女们表情怪诞,用动作夸张的舞蹈猛烈挑衅着人们的传统审美经验,听多了细腻的福雷小品,看惯了精致的宫廷芭蕾,优雅的法国人吵声震天并最终拳脚相向,年轻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落荒而逃……
2015年7月7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沪上听众欣赏到了以3D多媒体舞台剧形式制作的《春之祭》,由奥地利媒体艺术家克劳斯·奥伯迈尔导演并编排,舞蹈演员茱莉亚·玛赫担任独舞,张洁敏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和传统的交响音乐会略有不同,除了管弦乐队与指挥,舞台一角另辟有一块供舞者表演的黑色区域,前方设置有多架摄像机来同时现场捕捉她的身体轨迹,玛赫的腹部也藏有一个感应器,其动态的影像被捕捉后现场投映到舞台上方悬挂的巨大屏幕中,与预先设置的3D动画交织在一起。就这样,乐队按传统方式
演奏,舞者以现代舞姿展现,通过交互技术的现场整合,形成音乐、舞蹈和影像艺术三者的多媒体融合。
这一天,距离《春之祭》的首演已经过去了102年。
百多年前,作曲家想要描写一个“庄严崇拜仪式”的念头制造了欧洲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音乐“事件”,作品的诞生为现代音乐“音响大爆炸”狂潮的来袭奠定了革命性的起点;百多年间,人们从面对既有聆听经验顶礼膜拜,无限依赖构建在普世共性下的所谓“音乐”概念,到逐步接受作曲家推翻秩序的壁垒、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尝试音响的风格革新,艺术的发展已在人类听觉经验的主动选择中显现轨迹;百多年后,且不说《春之祭》早已成为乐迷心中的经典,在首演百年之时于俄罗斯作为常演剧目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民众的好评,且说我们已更进一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将理性冰冷的数字系统和柔软的舞蹈肢体、现场的乐器演奏、灵动的人结合起来,形成听觉、视觉的立体联觉,在画面互动的未知虚拟世界中,制造出另一种新意。
导演奥伯迈尔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将影像艺术结合在戏剧和舞蹈中,有诸多创新作品,他的舞蹈编排与乐曲分段高度吻合,而舞者玛赫也以淋漓的现代舞表演将音乐所要展示的尖锐、慌乱、笨拙地反复和狂乱的爆发力一一传达出来,从自由的舒展到眩晕地旋转,祭品般毫无灵魂地空洞坠地和垂死挣扎,代表着献祭的猛烈翻滚、怪异的复活,以及一切归于宁静之后的美感,尽在其中。乐队的演奏是渐入佳境式的,如果说开场时大管在高音区吹奏的阴郁而神秘的民歌曲调如同作品想要展现的那样,是在唤起苏醒的心灵,那么他们无疑是成功的,终曲“献身之舞”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在指挥的控制下乐队缜密完美地奏出了那些不断转换的高难度叠置节拍,堪称精彩。面对来自音响、舞蹈与动画这三者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尤其是结合自艺术家肢体自由变换的3D投影,观众们是应接不暇的,这不仅是一场经典作品的听觉重温,更是一次人与科技感官共生的视觉盛宴,数字化的处理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类身体的美感与动感被转化到虚拟的世界。
面对百年的《春之祭》,忽然生出一丝感动,关于艺术本身,它时刻反映着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